第一節(jié) 城市軌道交通的 發(fā)展 分析
一、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產業(yè)需求狀況 分析
目前我國正處于軌道交通建設的繁榮時期,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市場。
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(fā)展至今約有40年的時間,目前國內40多座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,已經有30多座城市開展了城市快速軌道的建設或建設前期工作,約有14個大城市上報城市軌道交通網 規(guī)劃 方案,擬 規(guī)劃 建設55條線路,長約1500公里,總投資5000億元。
隨著經濟社會的發(fā)展,軌道交通面臨巨大的運輸需求。目前中國已經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的有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廣州、長春、大連、深圳、武漢、南京等9個城市。
目前我國軌道交通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,裝備工業(yè)不斷發(fā)展,中國軌道交通多渠道融資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。初步預測,到2010年,我國新建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將達到1000公里以上。
二、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(guī)模
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,中國已經開通運行軌道交通的城市12個(含香港、臺灣地區(qū)),其中大陸10個城市通車線路總計達30條(含有軌電車和磁懸浮線路),通車總里程729公里(含磁懸?。?。預計全國“十一五”期間將會建設1500公里左右軌道交通,總投資額在4000-5000億左右。其中,北京、廣州的投資均將超過500億元,上海更是高達1400多億元。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 行業(yè) 已步入一個跨越式發(fā)展的新階段,市場前景十分廣闊。
截至2008年1月份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十幾個城市的軌道交通線路正在建設,在建線路里程達800多公里。根據各城市近期軌道交通發(fā)展 規(guī)劃 ,到2012年,其中,北京軌道交通線網將全部覆蓋中心城,運營里程將達到440公里;上海軌道交通將形成13條線路、300多座車站、運營總長度超過500公里的軌道交通基本網絡。
中國已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現狀
三、我國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城市軌道交通 發(fā)展 分析
1、北京
北京是中國第一個擁有地鐵的城市,1965年7月1日,北京市開始興建第一條地下鐵道,即地鐵1號線,一期工程全長23.6公里,于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車。而此時的新加坡、舊金山、漢城、華盛頓、亞特蘭大等國際都市城內還沒有一寸地鐵,即使是現在地鐵較為發(fā)達的香港也是從1980年才開始起步。隨后,地鐵2號線也于1984年9月通車試運營。然而到2001年,這32年的建設時間里,北京共竣工了42公里地鐵,平均每年只修建1.3公里地鐵。特別是從1987年到1997年的十年間,只開通了復興門到西單的1.8公里。此時的北京地鐵已經遠遠地被其他國際大都市拋在了后面。
隨著城市地面交通壓力日益增大,北京軌道交通建設也緊鑼密鼓地進行。2002年12月28日,地鐵5號線開工建設,緊接著4號線、10號線(一期)、奧運支線、機場軌道線陸續(xù)開工,到08年底,共有10條地鐵線路同時開工建設,北京地鐵在建里程達到了創(chuàng)歷史的115公里。如此大規(guī)模的地鐵建設,在世界地鐵建設史上也是很少見的。
目前,包括剛開通的北京北站至延慶縣的S2線與北京地鐵10號線(含奧運支線)和軌道交通機場線在內,北京已建成了輻射天安門30公里半徑范圍內的城區(qū)軌道交通線,軌道交通第一階段建設目標基本實現,完全滿足了奧運會的需要。
按照北京市軌道交通近期(2007年~2015年)建設 規(guī)劃 ,2008年起北京市將著力加快第二階段建設任務,確保未來一個時期內每年建成通車一條軌道交通線路。到2012年全市將基本完成中心城線網建設,累計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440公里,完成第二階段建設任務。
北京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現狀及
規(guī)劃
2、上海
上海地鐵運營線路總長236公里,有163座車站,目前運營的有8條,貫穿于上海的各個角落,為生活出行帶來許多便捷。
上海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現狀及規(guī)
3、廣州
廣州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現狀及
規(guī)劃
第二節(jié) 隧道及地下空間的 發(fā)展 分析
1、隧道
隧道及地下工程大發(fā)展是以80年代為真正的起點。當時是以大瑤山鐵路雙線隧道為契機、為范例,徹底改變了近100年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修建方法,是中國鐵路隧道修建史上的一次飛躍,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。隨著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大發(fā)展,尤其我國要在廿一世紀把中西部地區(qū)的交通、能源、水源等基礎設施抓緊早上、快上,要落實開發(fā)西部、移民2~3億的戰(zhàn)略,鐵路、公路長大隧道不斷在中西部 規(guī)劃 和建成。如陜西省正在籌建穿越秦嶺山脈,打通包頭—西安—安康—重慶—北海的西部大通道,其中秦嶺終南山特長公路隧道最長方案為18.4km,準備在近期開工。西安—安康線,西(安)寧(南京)、寶蘭、渝(重慶)懷(化)鐵路復線的相繼開工,都出現了大量的隧道群和長隧道。但對于支護結構、防水處理、特長隧道服務通道設置、安全運行、通風、防災、洞門位置、環(huán)境保護等許多重大問題,沒有立法,隨意性很大,百年大計的思想不能在技術標準上體現出來。如地下結構的構造型式,公認復合式襯砌最適合地下工程特點的合理結構型式,一次支護是施工安全的需要,也是巖土被擾動后進行力的調整、轉換、自趨平衡的需要,然而,不少設計院、建設方從短期行為出發(fā),提出整體式單層混凝土襯砌的結構型式,還提出施工臨時支護+模筑整體式襯砌結構,還有減薄式襯砌等等,這樣做省不了多少圬工量,反而使建成后的隧道出現漏水、滲水、開裂等病害。又如特長隧道的維修很重要,在正洞旁邊設一服務隧道是完全正確的事,尤其超過10km的鐵路、公路隧道,及單洞雙向運行的長度超過5km的公路隧道,在通風、防災、維護方面都會帶來很大好處,但很難被人們接受。最近聯通法國和意大利的勃朗峰公路隧道長11.6km,由于失火造成41人死亡,36輛汽車被毀,隧道被迫關閉1年進行整修,人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撒離通道,沒有直接向外的通風口。只有通過技術立法,才能防止不規(guī)范的設計,規(guī)范建設方、業(yè)主的行為。
2、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(fā)更為混亂
城市人口急劇膨脹,生存空間擁擠,交通阻塞,環(huán)境惡化。地下空間的開發(fā)、城市地鐵的快速修建已列入市長們的議事日程。地下鐵道、地下停車場、地下倉庫、地下商業(yè)街等都在進行設計、施工,但很少統(tǒng)籌,處于無序狀態(tài)。如管道層一般在地下3~5m范圍,系統(tǒng)的共同溝可以避免反復破壞交通路面、影響市容、破壞環(huán)境,但不少城市對三通一平、設置共同溝缺乏足夠的認識,熱力管道、電力管道、通訊電纜、供水下水管道、燃氣管道以及各部門名目繁多的管線仍各自為政,天上、地下混亂無序地布設,發(fā)生事故就東挖一坑,西挖一溝,非常落后,呼吁市長們把這些嚴重影響城市社會效益和形象的管線統(tǒng)管起來,迅速建立城市共同溝。
免責申明: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,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或執(zhí)行標準等相關行為。如有其他問題,敬請來電垂詢:4008099707。特此說明。